《中國地下流體監測站網規劃(2023-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已于近日印發。為做好《規劃》的貫徹落實,中國地震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陰朝民同志對《規劃》的編制背景、主要特點、設計目標和實現途徑等問題進行了解讀。
一、規劃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黨中央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創造性提出“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等防災減災救災新思想新理念,對防震減災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強調必須常備不懈,提高防大災、救大險的能力,要做好抗擊重大自然災害的準備,這些重要指示批示為進一步做好防震減災救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中國地震局黨組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精神,先后印發《大力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監測預報業務體制改革頂層設計方案》《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綱要(2019-2035年)》《中國地震局黨組關于進一步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的實施意見》《中國地震局黨組關于進一步提升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服務能力的意見》,明確提出“發展由測震觀測網和重力、形變、電磁、地下流體等地球物理觀測網組成的集約化觀測系統,實現陸基、?;⒖栈吞旎鶇f調布局,形成覆蓋我國海陸及周邊地區的高精度、高時空分辨率、立體化的現代化綜合地震監測體系”。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關于全國地震監測臺網實行統一規劃要求,貫徹黨中央關于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決策部署,也為補齊地震監測體系建設與發展“短板”,推進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中國地震局先后印發《中國測震站網規劃(2020-2030年)》和《中國地球物理站網(地殼形變、重力、地磁)規劃(2020-2030年)》。
地下流體站網是中國地震監測站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短臨預報震例豐富、觀測時間長、觀測對象清晰、站點分布多、物理意義相對明確,受到各方高度關注。中國地震局黨組高度重視《規劃》編制工作,統籌謀劃規劃編制,組織專家圍繞地震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業務需求,全面梳理地下流體監測站網在觀測布局、數據產出、預報效能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國內外最新進展,歷時3年多,完成《規劃》編制工作。
二、規劃的主要特點
《規劃》兼顧科學性和可行性,規劃的技術指標基于當前已有的認識和成熟的技術,著重解決重點地區高分辨率高準確性和觀測協同的問題。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注重點線面結合、分類設計。按照功能定位,將地下流體觀測站分為基準站和基本站兩類。基準站為站網骨干“點”,布設于活動塊體邊界帶的關鍵構造部位;基本站主要沿7、8級地震相對集中分布的活動塊體邊界帶密集布設成“線”,兼顧活動塊體內部布設成“面”。
二是注重效能優先、穩步發展。依據中國震例總結認識和地震短臨預報成功經驗,兼顧國際發展趨勢,優先發展預報效能較好、觀測技術相對成熟,且已具一定觀測規模的的測項。對觀測技術相對成熟的,采用自動化連續觀測,對自動化觀測技術尚不成熟和新技術新方法進行探索。
三是注重因地制宜、合理布設。根據區域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優選可反映斷層活動狀態的承壓井和上升泉為觀測場地,因地制宜布設地下流體觀測站及測項。通過基準站多測項相互映證,確保震前可獲得真實、可靠的地下流體觀測異常,通過密集布設的基本站測項,確保震前可獲得一定數量、多種類的地下流體觀測異常。
三、規劃的設計目標
《規劃》的設計目標是:到2030年,建成100個左右的地下流體觀測基準站和1000個左右的地下流體觀測基本站,構建覆蓋我國大陸重點地區的地下流體觀測站網,產出連續穩定可靠的觀測數據,為地震科學研究提供基礎數據和觀測技術支撐。
----實現主要活動塊體邊界帶斷層活動地下流體信息的動態監視。
----穩定獲取地震孕育發生過程中的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地下流體觀測信息。
----力爭在我國大陸重點地區6級以上地震發生前,科學識別地下流體觀測異常,切實為地震短臨預報實踐提供依據支撐。
四、規劃目標任務的實現途徑
到2030年,將在現有站網基礎上,通過優化改造和新建,按照“兩步走”的方式逐步實現《規劃》的設計目標。
第一階段:按照并址觀測、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當前到2025年,在現有基礎上優化改造基準站,完成約20-30%;利用現有臺站和市縣資源,升級改造或改擴建市縣觀測站、現有省局觀測站,以及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等重大項目,完成30-40%的基本站建設。
第二階段:2026年到2030年,完成所有觀測站的建設和優化改造。
此外,為順利完成《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和規劃目標,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加強政策法規保障,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統籌各類項目和資金投入,確保規劃落地見效。